前 言

徐卫民

秦人是从东夷迁至甘肃天水一带后发展壮大起来的。秦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阳有功,遂被封为诸侯,并赐之岐以西之地。秦人以此为契机,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扩张事业,从秦穆公的“开地千里,独霸西戎”、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富国强兵到秦始皇的“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宇内”,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丰功伟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诸侯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其制定的各项制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和在历史上的作用同秦的历史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也经过了陵园规模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经过从西到东有四大陵区,形成了系统化、序列化的发展演变过程,与秦都城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相辉映的另一支文化系统——陵墓文化,延续近600年,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其他诸侯国所没有的。
秦公帝王陵随着秦都城的迁徙而迁移,形成了西垂、雍城、栎阳、咸阳四大陵区。咸阳陵区中包括咸阳毕陌陵区、秦东陵和秦始皇陵。在这四大陵区中,雍城陵区和咸阳陵区是最为重要的,其陵墓制度在中国陵墓制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既有春秋战国时期与其他诸侯国的相互影响与借鉴,又有统一后自己形成的特点,还有周文化的影响。但总的趋势是以秦文化的功利主义为主导,陵墓都体现出好大喜功的特点,规模都很大,以至于僭越礼制之事常常发生,墓葬方向均为坐西面东,这是与秦人的丧礼葬俗有关的。
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是秦社会发展的缩影,是秦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反映,我们从秦公帝王陵的演变发展可以看到当时秦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情况,从秦公帝王陵的规模愈来愈大可以看出秦国力的日益强大,特别是秦始皇陵的营建在全国统一后可以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陵,加之秦人的好大喜功的特点,其陵园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陪葬坑星罗棋布,才可以修建面积达两万多平方米的兵马俑陪葬坑和一万多平方米的石铠甲坑。这确实在古代帝王陵中是罕见的。当然这也与秦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有必然的联系。陵墓中出土的金、银、铜、铁、陶制生活品及生产工具,充分反映出当时秦的手工业发展状况,是难得的实物资料,弥补了秦史研究资料的不足。特别是秦公1号墓发现的多件铁制农具,说明早在春秋时期秦人已掌握了铁制生产工具的制作方法并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秦始皇陵出土的陶制原大兵马俑、铜车马、石铠甲、青铜水禽更是秦时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集中表现,充分反映出秦文化并不是当时的弱势文化,它在春秋战国诸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同样重要的是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中演示着秦人从弱到强又到灭亡的历程,正是秦人墓葬崇尚厚葬和好大加速了秦的灭亡过程,秦公帝王陵的修建要动用全国众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无疑是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修建秦始皇陵的劳动者最多时达70多万人,这相当于当时全国人口的三十分之一,极大的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也破坏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残酷的劳役使许多人死于非命,必将加剧社会矛盾,从而导致了“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使秦王朝迅速灭亡。
本书正是从秦公帝王陵的发展演变来探讨秦社会的发展兴衰,从陵墓制度的演变来探讨其对中国古代帝王陵的影响。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