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秦朝>秦公帝王陵>第四章 栎阳陵区

第四章 栎阳陵区

栎阳,从秦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开始建都到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作为秦的临时都城34年,在这一时期,栎阳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栎阳古城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乡关庄和御宝屯一带。西南距今栎阳镇(唐时建)约25里,南距渭水约15里,东北与富平为邻,北距康桥镇仅隔一石川河。
据《史记·秦本纪》载:“献公二年(公元前383年)城栎阳。二十四年献公卒,子孝公立,……十二年(公元前350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
秦献公为何要徙治栎阳呢?这是由当时秦国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所决定的。当时的秦国虽然经过以前秦穆公、秦景公的开拓进取,局面曾出现过转机,然而从厉公起,“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①,政局动荡,国力贫弱,常常被动挨打,特别是东方的威胁更大。关东各国对秦“夷翟遇之”。韩、赵、魏三分晋国后,秦魏毗邻,魏和秦的斗争更为尖锐,正如商鞅对秦孝公讲的那样,“秦之与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魏居领阨之西,都安邑,与秦界河而独擅山东之利,利则西侵秦,病则东收地。”②魏国经过变法,政治、经济、军事诸方面都取得了进展,和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度穆公夺得的河西地又被魏国占去了。
秦国的贫弱及其他新兴国家的压力,迫使秦国不得不进行社会变革,但当时秦的旧贵族把持政权,国君的废立都由旧贵族作主。公元前385年,年仅二岁的出子成为秦的国君,其母利用宦官掌握政权,反对进行任何变革。这时,出奔在魏国的公子连,对李悝使魏国富强起来的改革有所了解,他深深地认识到要摆脱落后局面,就必须进行改革。因而回国后,在新兴力量的支持下,逼迫出子母亲自杀,自己即位,这就是秦国历史上有名的献公。
为了改变秦国的被动挨打的局面,献公进行了包括把栎阳作为都城在内的一系列改革。献公为何要把栋阳作为都城呢?《史记·货殖列传》云:栎阳“北却戎狄,东通三晋,亦多大贾。”一则北边可以抵御戎狄的入侵;二则交通发达,当时在渭河以北有一条大道通往三晋,这条道路经过栋阳、临晋(大荔),渡蒲津到太原。秦晋的的交通在周秦时期并不在河南的崤函附近,而是在渭河以北涑水流域;三则处于交通要塞,商业也较为繁荣。更直接的原因是出于对外策略上的需要。献公上台后“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也,修穆公之政令。”③很明显,献公迁都的主要目的乃是为了便于指挥对东方的战争。即便于与魏国争夺河西地。旧都雍城对东方的战争是鞭长莫及的,在当时通信交通运输能力落后的情况下,把国都放在离前线太远的地方易于贻误戎机,而都城离前线较近,容易对边庭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以增强御外的力量。
同时对于改革者献公来说,在栎阳推行改革比在雍城容易一些,因为雍城奴隶主贵族势力太大,他们极力反对进行改革。而且栎阳附近有石川河,用水方便,这在古代也是择地作都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自从献公定都栎阳后,他和其后的孝公的陵墓就建在栎阳。
注解:
①《史记·秦本纪》。
②《史记·商君列传》。
③《史记·秦本纪》。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