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秦朝>秦公帝王陵>第二节 各个陵园的钻探和试掘情况

第二节 各个陵园的钻探和试掘情况

一 一号陵园
一号陵园位于陵区中部偏北,介于南指挥村第四至第十三村民小组所居住的村庄之间。过去在此陵园内钻探出8座大墓,其中M1、M3、M33为中字形墓,M5为甲字形墓,M2为凸字形墓,M4、M6、M34为目字形墓。M1墓室中心与M33墓室中心相距305米,平行垂线南北距离30米。
经钻探得知这一陵园只有中隍设施。中隍平面略似梯形,将8座墓葬围在其中,东壕长517米,西壕长450米,南壕长585.5米,北壕长825米,壕呈槽形。
南壕和北壕各有一段未挖通,形成近于对称的南北二门。南门宽23米,进深3.5米,北门残宽28米,进深3.8米。中隍周长2377.5米。隍内总面积340988平方米。
二 二号陵园
二号陵园位于陵区的中部,在南指挥村第九和第十组的机井房附近。由中字形墓M7和凸字形墓M8组成。
内隍形如南北相对的两个马蹄形,紧围M7墓室,南北通长150米,东西通长100米,内隍周长448米,隍内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中隍隍内平面呈梯形。墓葬位于中隍南部,东西壕沟的北端和北壕的东西两端被取土破坏,已知东壕长823米,西壕长772米,南壕长532米,北壕长349米。四面壕均为槽形。南壕有一段未挖通,形成一通往陵园外的大门。中隍周长2467米,隍内总面积达351298.8平方米。
三 三号陵园
三号陵园坐落在南指挥乡西村第三组地内,由中字形墓M9与凸字形墓M1O组成。
M9全长170.5米,墓室长58.6,宽42.9米-43.1米,深20米;东墓道长62米;南耳室长10.2米,宽4.4米,深14米,钻探发现有三层叠压的人骨;北耳室长5.4米,宽2.5米,深10米;西墓道长50.2米。M10位于M9的右前方,全长80.2米;中门长4.5米,宽8.6米。主室长71.6米,宽17.4米,深12米。
经钻探得知这一陵园有内、中隍设施。内隍形状如同两个南北相对的马蹄,紧围M9的墓室。东壕长143米,西壕长142米。壕底。呈马槽形。南壕长92米,北壕长92米,内隍以内面积13156平方米。内隍四角呈圆形。
中隍 隍内平面呈长方形,将M9及M10包括于内。东壕长444米,西壕长438米,南壕长310米,北壕长263米,壕底呈马槽形。南北壕有一段未挖通,形成接近对称的南北两门。南门宽5.8米,北门宽5米。中隍全长1496米,隍内总面积达135780平方米,是内隍的十倍。M9的墓室中点距中隍南壕111米,距北壕320米,说明主墓及陪葬坑在陵园的偏南部位。
遗物有板瓦、筒瓦、盆、鬲、罐、纺轮、豆,这些生活用品在陵园出现当与守陵者有关。
四 四号陵园
此陵园位于陵区的中部,在南指挥村第二和第七村民小组的春树阙和铁璜塬村第九村民小组地内。共有5座墓葬。其中中字形墓两座,凸字形墓、刀形墓、目字形墓各一座。
M35位于M11的西南方向,两座墓葬中心相距161米,平行垂线南北距12米。
中隍 隍内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东西宽,将5座大墓围在其中,墓葬分布在陵园的南部。东壕长420米,西壕长418米,南壕长349米,北壕长356米,壕底均呈圜形。中隍周长1543米。隍内总面积147697.5平方米。
五 五、六、七号陵园
五号陵园位于陵区南部南指挥村第八和第十二村小组,陵园探出中字形大墓(M13)和目字形墓(M14)各一座,六号陵园位于陵区中部偏东石落务至南指挥公路2号桩西南的南指挥村第三、四、五村民小组的农田内。陵园探出中字形大墓两座(M15、M17)、甲字形墓一座(M19)、目字形墓三座(M6、M18、M2O)。七号陵园位于陵区中部,在十号陵园西南约100米处,陵园范围内发现中字形M39和目字形M40两座大墓,五、六、七号陵园未探出内、中隍设施。
六 八、十二、十三号陵园
位于南指挥村第八组带耳室中字形墓M21和目字形墓M22组成了第八号秦公陵园;位于南指挥村第八、十和十二村民小组地界内的带耳室中字形墓M37和目字形墓M38组成了第十二号陵园,位于南指挥村第八村民小组的带耳室甲字形墓M41和目字形墓M42组成了十三号陵园,鉴于三座陵园的布局及其相互位置关系较为特殊,故合并在一起介绍。
三座陵园被一平面呈正方形的隍壕(中隍)围起来,隍壕的西北角没有挖通,形成26米长的缺口,其他三角均为直角。东壕长425米,北壕长445.5米,西壕长398米,南壕长457.5米,壕呈槽形。南壕的东部和北壕的中部各有一段未挖通,形成对称的南北二门。南门宽6米,北门宽5.5米。中隍周长1726米。隍内总面积达191887.5平方米。
中隍的中部,另有一梯形的壕沟,将带耳室的甲字形墓M41和目字形墓M42环围起来,因其在上述中隍之内,但又与围绕中字形墓的双马蹄形内隍有较大区别,故形成十三号陵园的中隍。
十三号号陵园中隍平面呈梯形,东部较窄,西边较宽。中隍四角近似直角。东壕长144米,南壕长179米,西壕长157米,北壕长179米。
经钻探与试掘得知,壕呈槽形,口大底小,底部略呈弧形。南壕和北壕的中部各有一段未挖通,形成接近对称的南北二门。南门宽1.82米,北门宽5米。中隍周长659米,隍内总面积为26939.5平方米。
上述两座中隍的南壕中部,分别与一南北向的壕沟两端相接,把八号陵园与十二号陵园东西分隔开来。该壕沟全长156米。壕呈槽形。
遗物有板瓦、筒瓦、盆、盂、小口广肩瓮等。
十二号陵园M37,为带耳室的中字形墓,全长166.3米。墓室呈长方形,长34.6米,宽26.5米-27.5米,深24.5米;东墓道长71.5米,耳室在东墓道南壁上,深8.05米;西墓道全长60.2米。
M37有墓上建筑遗迹。沿墓口外侧并向东西墓道各延伸19米,有一排散水石,整体平面呈中字形。位于墓室外侧的散水,与墓边平直。位于墓道两侧的散水,沿东西墓道北侧铺砌的散水,有两个宽2.8米-3.4米的缺口,应为墓上建筑北面的东西门。散水石东西长72.8米,一般平铺12-15列青色河卵石,卵石直径5厘米-12厘米。散水外低内高,略有倾斜。两侧散水石未横穿横道。形成东西两个大缺口。
散水石中部,墓室正中之上,在东西长23.8米,南北宽16米的范围内,为纯净黄色的夯土墙基,布局不明。夯墙宽度不等,最宽3.2米,最窄1.4米。在夯土范围正中,有一夯土构筑的长方形封闭空间,长2.2米,宽1.8米,可能为建筑的中心部分。
在试掘方内的散水石面上,有厚0.3米的各类瓦片,表明原来墓上建筑曾覆瓦。
七 九号陵园
九号陵园位于南指挥乡西村第一、第九村民小组的代家庄、水湾镇界地内。由带耳室的中字形大墓M23、M29及目字形墓M24和凸字形墓M30组成。
经钻探得知,这一陵园内围绕着两座中字形大墓,各有一个内隍设施,围绕主墓和陪葬墓有一中隍设施。
M23内隍 形似两个南北相对的马蹄,紧围M23的墓室。东壕长102米,西壕残长40米,南壕残长86米,北壕残长20米。壕呈槽形。因东西墓道伸出内隍以外,故东西壕各有26米一段未挖通。隍内总面积约8772平方米。
M29内隍 呈长方形,四角为圆弧状。东西壕长95米,南北壕长135米。内隍紧围绕M29墓室,因东西墓道伸出内隍以外,故东西壕各有一段约27米未挖通。南壕和北壕中部也各有一段未挖通,形成南北相对的二门,南门宽16米,北门宽18米。隍内总面积为12825平方米。
中隍 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将M23、M24和M30全部环围起来。西北角被破坏,其他三角均为圆角。东壕长496米,西壕复原长514米,南壕长486米,北壕长504米。中隍北壕中部设一门,宽30米,门中距中隍西北角215米。中隍周长7000米,总面积为249975平方米。
此外,在九号陵园还发现石俑两件。一件高22.8厘米,肩宽6.4厘米,躯体粗壮,面部丰满,眼嘴凿痕依稀可辨;另一件高21.4厘米,肩宽6.4厘米,体形较瘦,嘴眼清晰。两个俑前身均显齐平。这是秦石俑的首次发现。
八 十号陵园
十号陵园位于南指挥村第六组大窑顶附近,由中字形墓M25、凸字形墓M26组成。M25全长175.2米,墓室长48米,宽30米-32米,深19米;东墓道长70.3米,南耳室7.2×4.2米,北耳室5.4×3.6米;西墓道长56.9米。M26全长61.5米,墓室长54.8米,宽13.2米,深12米。
围绕主墓及陪葬坑有两道壕沟,内隍,围成长方形,四角均为圆角。东西壕长132米,南北壕长92.6米-94.5米。南壕与北壕中段均有一段未挖通,形成南北相对的内门,南门宽6.6米,北门宽4.5米。隍内面积12400多平方米。
中隍 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它将M25、M26全部包括在内。东北、东南、西南三角均为圆角,西北角被水渠破坏,钻探表明隍底可能呈弧形。中隍东壕长346米,西壕大部分压在水渠之下,复原长378米,南壕长357米,北壕西端亦受破坏,长约353米。中隍的南北壕中段也各设一门,构筑方法与内隍同。南门宽2.5米,北门宽4米。中隍以内总面积达127786平方米。
九 十一号陵园
此陵园位于陵区东部。由两座中字形墓M27、M31和两座目字形墓M28、M32组成。
经钻探得知这一陵园只有中隍设施。
中隍 隍内平面呈东西长、南北宽的长方形,将上述4座大墓包括在内。东壕长196米,西壕长198米,南壕长286米,北壕长293米,壕呈槽形。南北壕的中部有一段未挖通,形成接近对称的南北二门。南北门均宽4米。中隍全长973米。隍内总面积57032平方米。
新探出的M32平面为目字形。全长9.7米,宽4.2米,深11米,是整个陵园区内最小的车马坑。
十 十四号陵园
十四号陵园钻探资料还未发表,据焦南峰、田亚岐先生见告:
已探明的十四号陵园位于今凤翔县城以南约4公里的郭店乡三岔村第二到第五村民小组居住的村庄之间。陵园和雍城隔雍水相望,北距秦都雍城东南隅仅有1公里,东距南指挥乡南指挥村的秦公一号大墓约7公里。
十四号陵园已探明五座大墓,均为竖穴土圹式。编号依次为M45、M47、M48、M49和M50。M45居中,为一座形制特殊的南北向“丰”字型三室大墓。M45的东南和西北方各有一座东西向的中字形大墓,东南方为M47,西北方向为M49。M47和M49的右前方(东南方)各有一座大型车马坑。编号分别为M48和MSO。这五座大墓的四周有隍壕将其围在其中。
M45位于十四号陵园的中部,平面形状为南北向“丰”字形。南墓道、前室、南过道、中室、北过道、后室、北墓道由南往北依次排开,连为一体。南北全长,242.7米,东西最大宽度56.8米,总面积达到6019.34平方米。
南墓道平面呈梯形,南北长59米,底部为南高北低的斜坡状。
前室平面为东西向长方形。底部大致为一平面,深11.5米。
中室平面为南小北大的梯形。底部平缓,钻探时发现底部有板灰、朱砂及漆器残片等。
后室为南大北小之梯形。南边长56.8米,北边长49米;东端宽31.4米,西端宽29米,深21.4米。钻探时在接近底部发现有厚约3.8米的未经扰动的木炭层。
北墓道平面亦为梯形,南北长56米。底部呈北高南低之斜坡状。北端近23米左右被村民取土破坏。
M47位于M45东南,其西墓道西端距M45南墓道仅30米。M47为一东西向中字形大墓。由墓室及南、北墓道三部分组成。东西全长134.1米,总面积为2009平方米。其中墓室东西长37.8米。东墓道长53.3米。西墓道东西长43米。
M48位于M47右前方(东南)67米处。平面基本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两端各有一条短宽门道。M48东西全长75米,面积为1132.7平方米。其中主墓东西长67米,最大深度7.7米。东门道南北长7.8米,东西宽3米。西门道南北长9米东西宽5米。钻探时发现底部有马骨、绘画的漆皮、朱砂及铜器残片等。
M49位于M45的西北,相距大约百米左右。M49亦为东西向中字形大墓。全长97.8米,面积为1061.91平方米。其墓室为东西向长方形,长30米,宽17.6米-17.8米,深15.4米。东、西墓道平面均呈梯形。东墓道长40米,西墓道长27.8米。
M5O位于M49的右前方,西距M49约63米,平面为长方形。其东西长43.2米,南北宽10.8米,面积466.56平方米,深10.8米。
经过调查和钻探,发现了十四号陵园外围的中隍和M45外围的内隍。由于当地村民取土,隍壕多处遭到破坏。
中隍平面形状为南大北小的不规则梯形,东西最大长520米,南北宽490米,面积约254800平方米。中隍现存两段,残长260米,宽3.1米,探1.8米。西段残长120米,宽3.1米,深1.95米,在中隍东段中部发现门道一处,东西与M45的中室相对。东门道宽11米,中部有宽约10米,厚11厘米的坚硬路土。中隍南段中部亦发现门道一处,宽28米。
在陵园调查和钻探的过程中,还先后发现小型墓葬三座。
在十四号陵园南的高地上,发现了一处大型建筑遗址,由于当地村民取土,形成一椭圆形上坑。在土坑高约一米多的坑壁上,暴露有大量板瓦、筒瓦、回纹方砖及红烧土遗物,还发现有夯土。采集的文物标本有:“橐泉宫当”,面径14.7厘米。当面四分,双线界格,每个扇面内分置一字。“橐泉宫当”四字阳文篆书。
从现场的情况和采集的标本分析,此遗址应是一处规模较大的建筑遗址。其时代上限应在战国,下限不会晚于西汉早期。可能就是历史文献中记载的“橐泉宫”的所在。而据《汉书·刘向传》“秦穆公葬雍橐泉宫蕲年观下”,可以初步判断十四号陵园可能是春秋早期秦穆公的墓葬。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