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档>秦朝>秦公帝王陵>第三节 墓葬形制

第三节 墓葬形制

雍城陵区中的墓葬形制比较多,有丰字型、中字型、甲字型、凸字型、目字型、刀把型、圆坑等,各有不同的等级区别,代表不同的身份和墓内所葬类别。
最新发现的十四号陵园中的“丰”字形墓,疑为秦穆公的墓葬,这个陵园与秦公陵区还有一段距离,独立成园,且形制特殊,由于在雍城时期只有秦穆公在历史上的贡献最大,他文治武功,“开地千里,独霸西戎”,从而使秦成为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国家,为秦国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为如此,他的陵墓独立于整个陵区之外,且形制特殊。所以我认为“丰”字型是秦穆公的陵墓,但由于此墓的具体勘探报告尚未发表,只能暂时这样推测。
中字形无疑为秦公的墓,级别高,墓室呈长方形,东西各有一条墓道,东墓道较西道长而平缓,为主墓道,墓葬均为座西向东。已经发掘的秦公1号大墓就是一个中字形墓,全长300米,面积达5334平方米,东墓道长156.1米,西墓道长84.5米,深达24米,是目前发现的秦公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个,也是目前全国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根据墓中出土铭文推测应为秦景公的墓葬。
陵园平面多作长方形,墓葬集中于陵园南部,根据陵园内中字形墓葬数量,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只有一个陵园,陵园内有三座中字形墓,埋葬的国君在两位以上。第二种类型陵园内只有一座中字形墓,即只埋葬一位国君。第三种陵园内有两座中字形墓和车马坑,应是国君和其夫人并穴合葬,西边的中字形墓和车马坑都大于东边的中字形墓和车马坑,东西并列,应是国君墓葬,东边的中字形墓应是国君夫人墓葬,这三种类型陵园以第一种类型最早,第三种类型最晚。(1)
20座中字形墓的墓室之上,大多发现有绳纹瓦片。M1墓室之上还发现有成排的柱洞和建筑倒塌后凹字形板瓦相互衔接叠压的现象。更为重要的是M37发现墓上建筑遗迹,其散水石沿墓口南北两侧铺设,平面呈中字形,东西长72.8米,两端宽14.4米-16.2米,散水石中有东西长23.8米、南北宽16米的夯土基础,夯土正中有一夯筑的长方形封闭空间,长2.2米,宽1.8米,可能是建筑的中心部位。应为享堂之类建筑的遗存。
甲字形墓三座。墓室为长方形,仅有东侧一条墓道。如一号陵园M5,墓室长21.3米,宽15.4米-16.1米,深17.45米,东墓道长74.7米。墓全长96米,面积为832平方米。
凸字形墓六座。长方形墓室的东侧中部有一短道,形似“中门”。二号陵园M8最大,墓室长1.06,6米,宽25.4米,深13.5米,墓全长111.6米,面积2753平方米。
刀把形墓一座,平面近似唐代的“刀把墓”,长方形墓室,墓道在墓室的东南侧。四号陵园M43,墓室长16.7米,宽6.8米-7.9米,深11.8米,墓道长18.2米,全长34.2米,面积为208平方米。目字形墓17座。平面为长方形,无墓道或“中门”。六号陵园M16较大,墓室长106.4米,宽24.7米-24.1米,深14.3米,面积2596平方米。九号陵园M32,墓室长9.7米,宽4.2米,深11.0米,面积40.74平方米,是陵区中面积最小的一座墓。
圆形墓仅一座。平面近似椭圆,长径9.0S米,短径7.8米,深11.3米。钻探时于坑底发现板灰、朱砂、漆皮等物,可能是陵区的一座牺牲祭祀坑。
从49座大墓形制、布局和隍壕设施来看,分为14座陵园,每座陵园由不同类型的大墓2-8座按一定布局有机地组成。陵园除十四号陵园的“丰”字形墓为南北向外,其余均坐西朝东、微偏西北。墓葬布局以右为上,中字形大墓作为主墓居右,甲字形、刀把形祔葬墓依次向左下方排列,目字形或凸字形墓按其形状及钻探中发现的马骨来看,可能是车马殉葬坑,排列在主墓右前方。二号陵园由两座大墓组成,主墓M7为中字形,凸字形的祔葬车马坑M8在其东南侧,亦即右前方。二号陵园由五座大墓组成,M35、M11作为中字形主墓由西向东依次排列,刀把形祔葬墓M43和M35的左下方,M36和M12为目字形的祔葬车马坑,分别排列于M35和M11的右前方。
在一、二号陵园内均发现许多小型墓葬,它们与大墓的关系应引起注意。几乎均有车马坑陪葬,这在礼县秦公墓地也是如此,充分反映秦人这个崇尚马的民族对车马的重视。积炭墓和墓中填泥在雍城陵内也是盛行。从钻探资料冲得知M1、M7均填泥,M1、M7、M9、M11、M13、M15、M23、M25、M27、M31等均为积炭墓。炭层厚度不同,有的可达3.3米-3.8米,外层青膏泥厚0.9米-2.3米。在发掘秦公1号大墓时就发现了大量积炭和青膏泥。
注解:
(1)马振智:《秦国陵区考述》,《庆祝武伯纶先生九十华诞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91年9月版。
 

 

秦公帝王陵/徐卫民著.—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